2020/03/10發表,已被閱讀 22,594 分類:唱片評論

冷靜理智中的淡淡哀愁
Andrew Rangell的蕭邦馬祖卡舞曲


很多作曲家都曾經以馬祖卡舞曲為素材進行創作,他們當中有一個人,其馬祖卡作品最是偉大,無人可以超越,那就是蕭邦。

馬祖卡(Mazurka)是一種來自波蘭中部的三拍子舞曲,大約在17世紀開始出現,但各個地區的舞曲又有其地域特色。總體來說,有三種可供歌唱或舞蹈用的舞曲:馬祖爾(Mazur)、歐貝列克(Oberek)和庫加維亞克(Kujawiak)。

馬祖爾多採3/4拍或3/8拍,舞步輕快,重音會在舞蹈中不段變化。歐貝列克則為3/8拍,速度快而表情歡樂,重音有規律。庫加維亞克則是3/4拍且多採小調,表情憂傷深沈、緩慢陰鬱,富於彈性速度的表現。這三個源頭的馬祖卡當作素材交織起來,其間就有無窮的變化了。

為什麼我說蕭邦的馬祖卡最是偉大?很多作曲家進行地方音樂採集後,會把地方音樂直接當作素材納入作品當中,但蕭邦的馬祖卡,並不取材旋律,他只採用形式。蕭邦的馬祖卡不是拿來跳舞的,也跳不起來;他乃是在其上嘗試和聲、音階和節奏的可能;馬祖卡舞曲,是蕭邦的實驗場,越聽就越能體會蕭邦的馬祖卡有多迷人、有多高明。

再者,蕭邦留下了大量的馬祖卡舞曲的創作,單是他生前出版的就有41首,加上沒有作品編號、以手稿形式流傳下來的,計有57首之多,是蕭邦創作最多的一類音樂。而從創作年齡來看,蕭邦在世39年,從15歲還作學生的時候就開始創作馬祖卡舞曲。我們可說,蕭邦用了大半的人生創作馬祖卡舞曲。有誰像他這樣呢?


這份Steinway & Sons推出的蕭邦馬祖卡舞曲,演奏者是美國鋼琴家Andrew Rangell。此君早年在Dorian錄音,後來在同樣是美國獨立唱片公司的Bridge發片,這些年則轉投Steinway & Sons旗下。Steinway & Sons相當器重Rangell,因此不僅為他錄製新專輯,也把他過去在Dorian時期的絕版錄音挖出來重新發行。Rangell曾在Dorian留下貝多芬的最後五首鋼琴奏鳴曲、巴哈的六首鍵盤組曲與郭德堡變奏曲,還有幾張音樂會現場錄音,最後一張在Dorian錄製的就是蕭邦馬祖卡舞曲。而這份Steinway & Sons的2CD專輯,正是2003年Dorian專輯的重發版本。

蕭邦馬祖卡舞曲的錄音版本,多如過江之鯽,精彩的版本不計其數。可是,這Andrew Rangell的馬祖卡卻個性十足,在爭鳴百家之中,仍可成其一家之言。

他的演奏帶有高度的理智,好似數學家的口吻、外科醫師的手法,節制的踏瓣使用,讓他的琴音聽來乾淨透明,顯示出一種冷靜,甚至帶有一點疏離感的氣質。彷彿讓巴哈的靈魂佔有了蕭邦,有時,他的果決和堅毅又好像貝多芬附身於其上。Rangell賦予樂曲全新的面貌,模糊了我對蕭邦的印象。

例如在聽Op. 6, No. 1的時候, 你完全感覺不到這是舞曲,Rangell抽離了舞曲的性格,卻營造出豐富而鮮明的色階。其實,蕭邦的鋼琴作品賦予演奏者在彈性速度上的自由。彈性速度,rubato,意思是「偷來的時間」,既然是偷來的,就要還,因此,演奏者需要對音符的時值和樂句的速度有充分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都愛聽蕭邦—每一個人,甚至每一次,演奏出來蕭邦,都不一樣。Rangell的詮釋雖然理性,分句雖然工整,但他在彈性速度上的使用,依然精彩。好的彈性速度,就是要讓人察覺不出。你聽他彈的Op. 6, No. 1,你算這是幾拍呢?算不出來?跟我一樣。

到了No. 3,蕭邦透過和弦創造出更豐富的和聲,又利用節奏營造出搖擺的氣質。你聽Rangell的和弦多乾淨,你聽他的手指獨立性真是好,那個震音透露出他真是個演奏巴哈的好手。再聽Op. 17, No.4這首有名的曲子,Rangell把速度放慢,精雕細琢每一個音符,精準地控制著觸鍵力道,一些刻意拉出的空白,更顯憂傷的氣質。這就是我說他的魅力,我在Op. 6的四首曲子裡還摸不太到憂傷的情緒,還一直糾結在他具有個性的彈性速度。聽到Op. 17, No. 4,我才感受到什麼是「淡淡的哀愁」。

到了Op. 24, No. 4,由半音引導展開的前奏,帶有一種德布西式的夢幻感。我查了一下,Rangell似乎沒有錄過德布西,但Op. 24, No. 4讓我好奇他彈德布西究竟適合面貌。蕭邦在這曲子裡透過多重主題交替,豐富了樂思,聽Rangell營造出來的色彩,實在繽紛的精彩。再聽Op. 68, No. 1,開頭的和弦輝煌有力,C大調帶來的愉悅感,在Rangell所演奏的一片明亮之中,帶來欣賞上的愉悅。No. 2轉入小調,充滿鄉村舞曲的氣質,那彈性速度則賦予音樂欲迎還拒的嬌羞感。


值得一提的,這份錄音當年並不在Dorian經常採用的紐約Troy Savings Bank Music Hall錄製,而是在波士頓的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錄音。博物館也能錄音?是的,這間博物館打從1903年開館起,就經常邀請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團員來館演奏,1927年起,更建立了星期天下午的常態性音樂演出,成為全美博物館舉辦音樂演出歷史最悠久的一家。

這家博物館的Calderwood Hall演奏廳設計非常特別,方形的場館,座位環繞在場地四週,然後往上發展四層座位區,而且除了平面層排了兩排椅子,上方三層座位都只有一排座位。整個演奏廳共有300個座位,有8成的座位是第一排。座位前採用透明的圍牆,讓您在座位上、不需欠身也看得到舞台,讓觀眾與演出者間更有親密感,更沒有距離。這樣的演奏廳設計,是前音樂總監Scott Nickrenz、義大利建築師Renzo Piano,以及日籍聲學專家Yasuhisa Toyota攜手打造的。下次去波士頓,別忘記去一探究竟,如果等不及了,就用這張Andrew Rangell的蕭邦馬祖卡全集錄音初嚐一下它的美好吧!

廠商資訊

金革唱片
電話:(02)8226-9909
客服專線:0800-031-360
網址:www.jingo.com.tw


廣告
[音樂] 聽見五鋼琴的輝煌-布朗五兄妹的春之祭
我從沒想過,這樣的團體可以存活這麼久。15年了,他們還是如此活躍,去年還來台演出。收到這張金革唱片引進的專輯,由布朗五兄妹以五架鋼琴合奏春之祭,我想:是不是我該放開心胸,聽聽看這個曾被我輕看,卻能一直創新並開拓的異數團體呢? ...《 全文

[音樂] 展現自信、洋溢愉悅-Zuill Bailey的海頓大提琴協奏曲
我知道你可能已經有了羅斯托波維奇的版本,也可能收了杜普蕾的版本,但是,以錄音效果論,Beilly的這個版本都要勝出。而且,Bailly沒有那樣強烈的個性,聽起來雍容優雅,音樂之中充滿愉悅和自信,是個堪與名家錄音爭雄的好版本。《 全文

[音樂] 愜意且美好的音符-李宜錦「調和的靈感」
在NSO國家交響樂團總監呂紹嘉的督促下,NSO各聲部首席要交出錄製專輯的成績單,不僅是音樂家的個人成就,也要藉著每一項樂器的音符,「讓廣大的音樂愛好者更加認識與瞭解交響樂團裡的各個樂器的特質與魅力。」這是總監呂紹嘉在...《 全文

[音樂] 挑戰自我的音樂表達力-吳庭毓與蕭斯塔高維契的弦音
[音樂] 聽見媽媽的每個面貌-Anderson & Roe的母親頌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