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揚是二十世紀錄音最多,演出曲目最多的指揮。許多重要曲目,他不只錄過一遍,而是錄過許多次。樂迷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他一生有計畫地錄了四次,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每個時代,他都以貝多芬交響曲留下了刻痕和記憶。 有的樂迷認為,奧地利人卡拉揚,理當擅長指揮德奧作曲家的曲子。這話不錯,但不表示卡拉揚就不善於詮釋其他國家的作曲家作品,比方,卡拉揚是個優秀的歌劇指揮,在他的指揮下,你可以聽見壯闊悲情的阿依達,慾望糾纏的托斯卡,感人至深的波希米亞人;又好比,卡拉揚對樂團音色和聲部高度掌握力,讓他演奏柴可夫斯基時能挖掘出音樂中的各般精彩。而且,卡拉揚是一個出色的西貝流士指揮。 西貝流士自己就曾經這樣肯定卡拉揚:「卡拉揚是個了不起的指揮大師」。西貝流士在1955年5月寫信給EMI製作人Walter Legge時這麼說。那時候,西貝流士的音樂並不為市場所愛,可是,卡拉揚在50年代與愛樂管弦樂團的幾個錄音,讓西貝流士的音樂再度引起注意。如果您回去找52年到55年的愛樂錄音,那是壯年卡拉揚的精彩演出,活力四射,完全無礙於單聲道的音效限制。 如果你還有興趣,過幾年,卡拉揚又和愛樂管弦錄下了西貝流士芬蘭頌(59年)和第五號交響曲(60年)。這時的立體聲錄音溫暖又飽滿,音質頗佳。精彩的是演奏,有了立體聲錄音的加持,Kingsway大廳的出眾聲響展露無遺。如果你喜歡聽芬蘭頌,這個59年與愛樂管弦的版本值得收藏,甚至比稍晚在DG與柏林愛樂合作的版本還要精彩。 76年起到81年,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又有系列的西貝流士錄音,包括交響曲和交響詩。這兩張一套的黑膠專輯,就是這個時期的錄音。這份錄音曾經在EMI的GROC系列裡推出過CD版本,這次出版的黑膠就是用當時製作的數位母帶製作而成。 這套專輯收錄了西貝流士最知名的交響詩作品,包括芬蘭頌(Finlandia)、出自雷明凱寧組曲(Suite Lemminkäinen)的黃泉的天鵝(Swan of Tuonela)、傳說(En Saga)、塔皮奧拉(Tapiola)、卡列利亞組曲(Karelia Suite)和悲傷圓舞曲(Valse triste)。 以芬蘭頌來說,這是一個足以與59年錄音分庭抗禮的版本。卡拉揚指揮的芬蘭頌速度總是很慢,早年與愛樂合作的兩個版本,都要花9分鐘才能演奏完,一般的指揮頂多8分鐘就夠了。卡拉揚比別人慢了1分鐘。晚年和柏林愛樂的兩個版本,更拉到將近9分半鐘之多,這個錄音就是其一。卡拉揚向來不是一個「慢」的指揮,他也沒有增加特定樂段反覆,只要是他指揮的芬蘭頌錄音,都是這麼慢。 慢的難度就在於不能讓演奏過於凝滯而失去活力。對芬蘭頌這曲子來講,活力不是必須的,除了當中一段戰鬥場面的樂段,以及結尾的勝利頌歌外,音樂氣氛多是陰沈的、晦暗的。卡拉揚用較慢的速度推展音樂,反倒更能凝聚情緒,營造出苦難受壓的悲情。速度一慢,重量就更重了,揚起時的力道也就更被突顯出來。柏林愛樂在這份芬蘭頌的錄音裡,展現了他們的多元風貌。你道柏林愛樂的聲音就一定是細膩而多彩的嗎?這裡的柏林愛樂要粗獷,比誰都粗獷,要陰沈,比誰都陰沈。聽那個龐大綿密又厚實的弦樂,聽那個燦爛明亮又高亢的銅管,實在讓人驚訝柏林愛樂可以發出這樣聲音,以同為柏林愛樂的錄音論,這個76年版更勝8年後的DG版。 翻到B面則是傳說,這首曲子讓我們重新回顧柏林愛樂了不起的弦樂。西貝流士沒有說這故事是什麼,但樂曲開頭一段導奏中出現厚實的低音弦樂,就好像是北地嚴寒氣候,小提琴從分解和弦開始到後來發展出不和諧的音型,可以想見氣候的變化。在一段低音弦樂作為經過部,速度加快之後帶出新的場景,反覆出現的主題,先是以小提琴演奏,後來由銅管接手輝煌地展開,但這時音樂的情緒是緊張的,好像有了衝突。當這緊張情緒升到最高,又登時萎頓下來,音樂漸往下行,直到弦樂以極輕的力道演奏出悲劇的情緒。到了樂曲末了,音樂聲勢再起,以快速度、反覆、不和諧的和聲、定音鼓強力擊打,再次掀起一陣高潮,然後由雙簧管吹奏出哀歌旋律引領樂曲歸於平靜。從中你可以見識到柏林愛樂的合奏能力,並驚訝能在這麼大動態下有如此豐富的表情。 LP2的A面是塔皮奧拉,這是西貝流士交響詩的頂點之作,也是他的封筆之作,你可以在其中聽見專屬於西貝流士的和聲,那是一種繼承於浪漫,發展於後期浪漫,又帶有民族地方素材的語彙。Tapiola是指芬蘭神話中森林之神Tapio住的地方,西貝流士用音樂來描繪一個傳說中的森林場景,幽暗無息的森林中,帶有寂寥和神秘,甚至讓人恐懼。這個版本足以提醒我們卡拉揚處理和聲的手法多高明,那是一個滿有色彩和表情的森林場景,你跟著他踏入黑森林,感受到北國的凜冽,並且面臨未知的路徑,心情的起伏波盪都在卡拉揚的棒下。 相較於塔皮奧拉的深邃,翻個面則是膾炙人口的卡列利亞組曲。這是西貝流士應學術單位的邀請,以地方為背景創作的劇場音樂,好幫人們「上地理課」。這麼優美的音樂,是描繪哪裡呢?這個稱為Karelian的地峽,就在芬蘭灣東岸與拉多加湖之間,連接芬蘭到俄國的一段地峽,在這地峽的南端就是聖彼得堡。19世紀時,這塊地峽還是屬於芬蘭所有,後來則被劃為俄國領土。不過,原本的卡列利亞組曲不像現存的三樂章結構,而是包括了序曲、間奏曲,以及8段場景音樂的組曲,從卡列利亞中世紀歷史講起,一路說到19世紀。後來為了能夠成為經常性演奏的樂曲,西貝流士將之改寫成三樂章的組曲。第一樂章間奏曲保留了原初的間奏曲樣貌,第二樂章敘事曲則取材原本第四場景裡關於15世紀瑞典國王及其城堡的詩作,第三樂章進行曲則是取材自原本的第五場景關於城門前衛兵行進。你聽的時候,不妨想像一下,看看西貝流士是不是能把你帶到五百年前的卡列利亞。 不知道在你心裡,西貝流士最佳的詮釋者是誰?貝格隆?卡穆?楊頌斯?別忘記了卡拉揚,他可曾被西貝流士欽點:「他是最懂我作品的指揮。」 廠商資訊 華納音樂 地址:臺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四段133號10樓 網址:www.warnermusic.com.tw
|
|
| |
||||||||||||||||||||||||||||||||||||||||||||||||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