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這六首「為小提琴與鍵盤樂器所做的奏鳴曲」,編號是BWV 1014~1019,而這套由法國學派小提琴大師Michel Auclair與鍵盤樂器演奏家Marie-Claire Alain的黑膠,於1956與1957年在法國錄製,並在1957年發行,2014年華納音樂法國分公司製作母帶Remaster,但遲至2018年才發行黑膠。巴哈這套奏鳴曲的版本並不少,可是Michel Auclair與Marie-Claire Alain的合作,特別之處是選用管風琴與小提琴搭配,而不是常見的大鍵琴或鋼琴。嬌小的小提琴,遇上龐大的管風琴,在巴哈平和的奏鳴曲當中,展現了饒富樂趣的配器對比。 許多著名的小提琴家,都曾留下巴哈這套「為小提琴與鍵盤樂器所做的奏鳴曲」,譬如曼紐因與Louis Kentner在1951年錄製的版本,配器是小提琴與鋼琴;葛羅米歐錄過兩次,都是Philips發行,1964與Egida Giodani Satori合作,1978年與Christiane Jaccottet合作,配器是小提琴與大鍵琴;鋼琴鬼才顧爾德在1976年由哥倫比亞發行的版本,與Jamie Laredo合作,則是鋼琴配小提琴;2016年帕爾曼與阿格麗希合作的專輯,僅有錄製第四號(BWV 1017),也是小提琴與鋼琴的版本。從這些過往的唱片錄音中,不難發現大部分都是拿鋼琴或大鍵琴來充當「鍵盤樂器」,罕有使用管風琴與小提琴的搭配。 其實巴哈寫的「鍵盤樂器」,在他創作的時代,應該指的是大鍵琴,鋼琴是後來居上的新型鍵盤樂器,不過巴哈那個時代,管風琴才是鍵盤樂器之王,巴哈本人就是管風琴高手,所以把他所指稱的「鍵盤樂器」,用管風琴來搭配,可能更接近巴哈的想法。問題是,管風琴音域寬廣,體型龐大,與小提琴對比之下,會不會讓小提琴有如驚濤駭浪當中的一葉扁舟,隨時可能被淹沒? 當然不會!來聽聽Michel Auclair與Marie-Claire Alain這套黑膠,您就知道改變配器之後的音樂面貌,與鋼琴或大鍵琴的版本,感覺完全不同。巴哈創作照套曲子時,其實寫作是trio sonata form,蘊含著三重奏的風格,加上巴哈擅長運用「賦格」技法,低頻段的層層疊疊,對比右手高音部分的清亮,管風琴最適合高低兩端的對比,而小提琴則居中撐住旋律的線條。 我在聽這套唱片的時候,用上EAR 834P唱頭放大器配MC3升壓器,擴大機是EAR V12,推Wilson Audio W/P Sasah 2,當管風琴的低頻鋪陳開來,小提琴的旋律凝聚其中,而管風琴在右手部分晶晶亮亮的音符,與小提琴相互輝映,這時管風琴的低頻,還走著頑固低音,雖然只有簡單兩樣樂器,但我暗自慶幸,還好去年換了喇叭,不然聽這張唱片恐怕要出糗了。管風琴低頻不是音量大就好,而是要有持續的氣流能量感,而同時要兼顧晶晶亮亮的高音鍵,小提琴也不能比管風琴氣勢要弱。看似簡單的黑膠唱片,其實難度頗高。 Michele Auclair這位法國小提琴家,是二十世紀傳奇女小提琴家之一,1924年生,巴黎音樂院畢業,1943年贏得Marguerite Long- Jacques Thibaud小提琴大賽首獎,隨後展開演奏生涯,成為法比學派的重要音樂家,不過在演奏生涯之外,Michel Auclair在音樂教育成就更高,1967年她成為巴黎音樂院的小提琴教授,之後也在美國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音樂院教學,在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她的學生當中有超過45個贏得國際小提琴大賽獎項。國內有許多活躍的小提琴演奏家,曾經受到Michel Auclair指導,像是張雅晴小姐、國台交吳昭良,都是在新英格蘭音樂院成為Michel Auclair的門生。 其實,巴哈這套六首「為小提琴與鍵盤樂器所做的奏鳴曲」,算是錄音版本豐富的曲子,熱門程度略遜於無伴奏大題琴與無伴奏小提琴,不過,大多數人接觸的是小提琴配鋼琴或大鍵琴的版本,用管風琴來搭配的錄音很少,Michel Auclair的版本是極少數之一,經過數位母帶Remaster,錄音背景安靜,動態對比龐大,在巴哈平和的音符中,您可以感受到寧靜而巨大的典雅之美。 廠商資訊 華納音樂 網址:www.warnermusic.com.tw
|
|
| |
||||||||||||||||||||||||||||||||||||||||||||||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