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1941年生於阿根廷,五歲開始學習鋼琴,標準的天才兒童,16歲拿下里斯本、布梭尼、日內瓦鋼琴大賽三項大獎,24歲贏得蕭邦鋼琴大賽,成為國際矚目的鋼琴女王。2016年,阿格麗希75歲。 帕爾曼(Itzhak Perlman),1945年生於以色列,13歲隨父母移居美國,開始學習小提琴,在茱莉亞音樂學院跟隨小提琴教母迪蕾,1963年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此後展開巡迴演出、錄音的音樂生涯。2016年,帕爾曼剛剛度過70歲大壽。 一位彈鋼琴,一位拉小提琴,兩人都是國際樂壇知名音樂家,兩人灌錄的唱片多到不勝枚數,可是2016年這張「舒曼、巴哈與布拉姆斯作品集」,竟然是兩人合作首度推出的CD專輯,重疊70年的人生,卻都只能在遠處彼此相望、惺惺相惜,卻要到了古稀之年,才有首度合作錄音發行CD的機會。您說人生的際遇是不是很奇妙?就算是國際樂壇大師,想合作也要看機緣啊。 事實上,這張CD並不是「一氣呵成」,唱片收錄兩首舒曼的曲子,其中「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 Op.105」於1998年錄製,是兩人第一次合作,在加州薩拉托加表演藝術中心的現場錄音。原來,兩人並不是年至古稀才首度合作,18年前就已經知音相遇了。但是這次錄音並沒能促成CD的發行,我猜是曲目錄得不夠滿,也可能是唱片公司合約的關係,不管如何,18年前的合作沒有促成發片的契機,一直要等到2016年才在巴黎聚首,用三天的時間錄下各一首舒曼、布拉姆斯與巴哈。 曲目的選擇讓我覺得相當有趣,把舒曼與布拉姆斯湊在一起很自然,那就是浪漫時期的核心精神代表,兩位作曲家亦師亦友的情誼,加上相知相惜的經歷,演奏者把舒曼與布拉姆斯的作品湊在一張專輯裡,並不意外。當年布拉姆斯不過二十歲,在歐洲舉辦巡迴音樂會,拿著推薦信與舒曼相會,舒曼隨後在「新音樂雜誌」對布拉姆斯的音樂推崇至極。在那之後,布拉姆斯寫了一首「F-A-E奏鳴曲」,意思是「自由且孤獨」(Frei aber einsam),在這張阿格麗希與帕爾曼合作的錄音中,收錄了由「F-A-E奏鳴曲」衍生出來的詼諧曲,這是布拉姆斯死後才發行的作品,所以採用WoO 2的編號。這首詼諧曲的主題從F-A-E而來,您就算之前沒聽過,也能一聽就覺得很熟悉。 在這首熱烈的詼諧曲當中,阿格麗希與帕爾曼火力全開,鋼琴熱烈而激昂,那是典型的阿格麗希,而勁道十足的阿格麗希,彷彿點燃了帕爾曼對應作戰的火力,如果您熟悉帕爾曼那張「電影琴聲」,那當中的小提琴可說是柔美至極,甚至感覺小提琴都要泛出油光一般,對照著「F-A-E詼諧曲」裡面的帕爾曼,您可能覺得這不是同一個人,怎麼會變得這麼熱烈而強勁呢?比照之前帕爾曼與哈瑞爾、阿胥肯納吉合作的「布拉姆斯鋼琴三重奏」,帕爾曼還是溫文儒雅的面貌,怎麼遇上了阿格麗希就變得這麼熱烈的回應呢?假如您買了這張CD,我建議您從這第七軌的布拉姆斯開始聽起,肯定會感受到不一樣的帕爾曼琴聲。 再來可以進入第四軌的舒曼,作品編號73,原本是給單簧管與鋼琴的奏鳴曲,但後來也可以用小提琴、中提琴或大提琴來拉奏,2015年英國大提琴家依瑟利斯來台演出,也是準備這首曲子,而在這張唱片我們聽的鋼琴與小提琴的版本。第一樂章的弱起,帶出浪漫至極的旋律,帕爾曼的小提琴這時候相對略微回神,回到他本來的溫和樣貌,但是那是剛開始,鋼琴也必須柔弱的回應,隨後鋼琴與小提琴的樂句,交織更為熱烈,帕爾曼的小提琴跟著與阿格麗希的鋼琴對話,互相激盪出熱切的音樂火花。雖然帕爾曼比阿格麗希年輕,可是在這段熱烈交織、浪漫至極的音樂中,您可以感受到鋼琴依然位居主導地位,而帕爾曼卻相對更溫柔地呵護著鋼琴。 這和兩個人的個性很像,不是嗎? 從從第七軌的布拉姆斯開始,然後到第四軌的舒曼,我們倒著回來聽第一軌的舒曼「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在聽的時候,請把您的想像時間倒轉18年,回到1998年,在薩拉托加的現場音樂會錄音,這是兩人第一次合作演出。唱片內頁寫著阿格麗希的話,她說:「1998年在薩拉托加的演出是(我們)第一次合作,遺憾我們合作得太晚,我在演出時受到Itzhak的音樂刺激,就像一場盛宴一般,太神奇了,我們的合作是一段特殊的關係,而我深深為之著迷。」 帕爾曼怎麼回應?他說:「與Martha合作演出,一直是我心中的夢想,當我第一次聽見她演奏,我心裡面就想著:『我的天啊,我一定要和她一起合作演奏!』。」接下來唱片內頁還引述了兩人對話的片段,像是「音樂就像對話一般」(帕爾曼),而阿格麗希回應:「這是一段很好、很有趣的對話,而巴哈相當美妙。」唱片內頁讀到這裡,我心裡其實有一段OS:這像是唱片公司刻意的安排,不像兩個音樂家真實的對話,而是從對話中拆出彼此讚美的語句。 關鍵來了,我帶大家從CD中間開始聽,從布拉姆斯倒著聽回去舒曼,可是怎麼沒有講最後一首「巴哈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因為從CD裡面流洩出來的音樂,相當耐人尋味,音樂確實是巴哈,但卻是很特別的巴哈,我不很習慣,至少我聽布拉姆斯,聽舒曼,帕爾曼與阿格麗希的詮釋很有自己的主張,卻又言之成理,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那巴哈卻讓我聽了幾次,還是皺著眉頭,摸不著頭緒,而我在唱片內頁似乎找到了答案。 阿格麗希說:「這張專輯裡面有兩首對我而言全新的曲目,我從來沒有彈奏巴哈的奏鳴曲,我只是因為要錄音才發現它,布拉姆斯的詼諧曲也是如此,從來沒彈過,在這次錄音時第一次彈奏。巴哈真的很重要,我真的喜歡,而且音樂相當美妙。」天啊!阿格麗希究竟要給我多少驚奇,75歲的鋼琴大師,從來沒彈過巴哈?連布拉姆斯這首曲子也是第一次接觸?不對啊,DG三張一套的「Argerich: Solo Works」,裡面就是蕭邦加巴哈,不過沒有奏鳴曲就是了,或許阿格麗希講沒彈過巴哈,限定在奏鳴曲吧? 不過帕爾曼的回應更有趣:「我第一次聽Martha彈奏巴哈感到非常驚訝.......你演奏巴哈的方式......就好像音樂本來就在你的腦子裡,好像你根本天生就能彈巴哈。」 您覺得帕爾曼是講客氣話?場面話?還是真心讚美阿格麗希?不管怎麼樣,聽過這張CD,您心裡面自然有答案。 廠商資訊 華納音樂 地址:臺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四段133號10樓 網址:www.warnermusic.com.tw
|
|
| |
|||||||||||||||||||||||||||||||||||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