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浪漫主義發展到了中、晚期,各國作曲家紛紛興起,拿自己成長地方的鄉土音樂來當素材,掀起一波深度挖掘民族情感,並且昇華成藝術境界的創作風潮,我們統稱這些作曲家為「國民樂派」。其中,較知名的包括俄國的代表柴可夫斯基、捷克-波希米亞的代表德弗札克、匈牙利的代表巴爾托克、挪威的代表葛利格、以及芬蘭的代表西貝流士等等。 西貝流士的創作階段大致可以粗分程四個時期,首先是「芬蘭時期」時間大致從1892年到1900年間,也就是西貝流士27-35歲的時候。這段期間他經歷過1892年擔任赫爾辛基音樂院教授,1894年前往義大利旅遊,之後轉而造訪拜魯特。1897年他開始接受政府終身俸,同時他的母親過世。1900年在巴黎萬國博覽會指揮自己作品,開始享有國際名聲。 而這段「芬蘭時期」的代表作包括有庫列佛「交響曲」 (1892年)、 交響詩「傳說」 (1892年) 、「卡列里亞」組曲(1893年) 、四首「傳奇曲」(1895年)、「芬蘭頌」(1899年)等等。 接下來則是第二階段的「古典時期」,時間是1903年到1909年間,也就是西貝流士27-35歲的時候。這段日子他經歷過1903年前往英國旅行,1904年再芬蘭的雅芬帕(Jarvenpaa)建立家園過著半隱居的生活。之後,1905年又造訪柏林、倫敦、巴黎等城市。
西貝流士一生四個創作時期的第三個時期是「複雜時期」,時間從1911年到1915年間,也就是他46-50歲時。1911年他創作完成「第四號交響曲」,1914年前往美國旅行,同時間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5年國家為他舉行五十大壽慶祝活動。 「複雜時期」的代表作,當然就屬「第四號交響曲」(1911年) 、交響詩「海洋女神」 (1914年)、以及「第五號交響曲」 (1915年)。 至於西貝流士一生創作的第四個,同時也是最後一個時期,是1924年到1957年之間的「成熟時期」,也就是他59-92歲時。1925年,芬蘭再為他舉行六十歲生日慶祝大會,1929年西貝流士中斷作曲,1932年他的妹妹過世,1935年舉行七十歲生日慶祝大會,芬蘭政府把他的生日訂為國定假日,而且之後他的七十五、八十、八十五、九十歲的生日,也都為他舉辦盛大祝壽活動。1957年9月20日腦溢血過世。
最後的「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包括有,「第七號交響曲」(1924年)、「暴風雨」組曲(1926年)、以及最後一首交響詩「塔比奧拉」 (1926年)。 從1929年一直到92歲去世的這段時間,西貝流士將近三十年都沒有新作品,不過芬蘭政府以及民眾依然對他十分推崇,主要就是因為他透過音樂團結芬蘭民心。其次,是他大量拿芬蘭民樂素材、神話故事入樂,讓樂迷能夠透過西貝流士音樂的想像,神遊芬蘭冰原景觀與迷人神話,這也難怪他成為古典音樂史上,代言芬蘭音樂的頭號人物。
|
|
| |
||||||||||||||||||||||||||||||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