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1發表,已被閱讀 132,567 分類:唱片評論

葛利格「皮爾金組曲」
膾炙人口的北歐經典

「皮爾金組曲」的誕生,來自大文豪易卜生的委託,請葛利格撰寫詩劇的舞台音樂。
「皮爾金,作品23」是葛利格受到當時住在德勒斯登的大文豪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的委託,邀請創作詩劇的舞台音樂。葛利格原先擔心自己的音樂風格太多抒情,恐怕無法擔任這項重責大任,但幾經考慮之後還是接了這項委託。

這首「皮爾金劇樂,作品23」與他的作品46「皮爾金第一組曲」或作品55「皮爾金第二組曲」之間差異何在?事實上,從作品編號就可以看出創作的先後,作品23的劇樂音樂是原創,是為了舞台上的連續演出。「皮爾金劇樂,作品23」是套為五幕戲劇所寫,由五首前奏曲、八首器樂舞曲、四首台詞配樂的音樂話劇、八首附獨唱或合唱的樂曲、以及一首無伴奏合唱,一共二十六首曲子所組成的大部頭作品。

故事劇情敘述,一位挪威富農的獨生子皮爾金,在父親將財產揮霍一空過世後,一貧如洗,與寡母奧賽過著貧苦的日子,但皮爾金卻不知警惕,整天空想不切實際,母親也縱容溺愛他,而蘇維琪則是皮爾金的純情戀人。

這二十六首描述皮爾金的曲子,分別是第一幕的三首:婚禮的場面、哈林格舞曲、跳躍舞曲。第二幕的六首:搶奪新娘與英格麗特的悲嘆、皮爾金與牧羊女、皮爾金與綠衣女、皮爾金說從馬鞍即可看出身分、在山魔王宮中、魔王女兒之舞、皮爾金被精靈追殺、皮爾金與貝格。第三幕的一首:奧塞之死。第四幕的八首:清晨、土匪與走私犯、阿拉伯之舞、安妮塔之舞、皮爾金小夜曲、皮爾金與安妮塔、蘇維琪之歌、在梅姆農像前的皮爾金。以及第五幕的六首:皮爾金返鄉與海上暴風雨的黃昏、觸礁遇難、蘇維琪的茅屋之歌、夜的情景、萬聖節的讚美歌—受祝福的清晨、蘇維琪的搖籃曲等等。

1896年皮爾金組曲在巴黎演出時的宣傳海報。

而作品46、55這兩套「組曲」,則是葛利格分別在1888、1892年重新編寫的,也是現今我們在多數唱片或音樂會上聽到的「皮爾金組曲」版本。

先前我們說到,葛利格起先並不願意接下易卜生的「皮爾金」委託,「皮爾金」是易卜生1867年39歲時的作品,他採集挪威民間故事得到靈感創作了皮爾金這個傳奇人物,皮爾金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者,因此被稱為挪威的「浮士德」、「狄爾的惡作劇」。

但最後葛利格終於還是寫下「皮爾金」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他心中已經燃起民族音樂的熱情,因為1869年他認識了致力蒐集挪威民謠的林德曼(Ludvig Mathias Lindeman),1870年又認識了挪威詩人也是挪威四大文豪之一的畢約森(Bjornstjerne Bjornson,1832-1910),所以有更多準備與情緒接下易卜生的委託。第二個主因,當然是為了家計為了錢,畢竟養家活口還是很重要的。

挪威四大文豪之一的畢約森(Bjornstjerne Bjornson,1832-1910),原本和葛利格交情不錯,但葛利格答應為易卜生撰寫「皮爾金」,卻中斷了為畢約森歌劇「Olav Trygvason」的譜曲,兩人因此交惡。
不過,創作「皮爾金」還是有個插曲,葛利格答應易卜生之後,還惹得畢約森吃味,認為自己的歌劇作品「Olav Trygvason」受到中斷冷落,因此跟葛利格交惡吵架。

1885年葛利格在挪威特洛豪根別墅與布拉姆斯相遇,1887年他到德國旅行,認識戴流士。1888年在萊比錫會見布拉姆斯與柴可夫斯基,並且前往英國旅行,這一年更完成了「皮爾金第一號組曲,作品46」的管絃樂編寫完成。「皮爾金第一號組曲」包括有四曲,這四首作品的組合,就調性或主題動機來說都顯得有些隨興,所幸各曲主題清晰明確,生動的音樂吸引了觀眾而大受歡迎。

第一曲「清晨」(第四幕),原本就是前奏曲,木管樂器以清晰動人、充滿歌唱性的吹奏展現出摩洛哥撒哈拉沙漠日出的情景與早晨的爽朗。

第二曲「奧塞之死」(第三幕),溺愛兒子的老母奧塞,一邊看著久違的皮爾金,一邊聽著兒子吹噓自己的豐功偉業,在滿足的表情中嚥下最後一口氣,弦樂精緻細膩的描繪了母親的心境。

第三曲「安妮塔之舞」(第四幕),這是一首有著馬厝卡速度的阿拉伯舞,貝德溫族的酋長女兒安妮塔用她過人的舞姿跳著,深深地迷惑了皮爾金。

第四曲「在山魔王宮中」(第二幕),粗曠、低沉、渾厚、詭異的管絃語法,呈現山魔王的模樣與氣勢,是段高潮迭起、華麗輝煌的描繪。

1891年葛利格進一步完成「皮爾金第二號組曲,作品55」,跟「皮爾金第一號組曲」一樣,也是四首各有標題的曲子組成,也同樣如「第一號組曲」有著鮮明充滿歌唱性的旋律,同時在配器上更強調長笛、單簧管、法國號、豎琴與弦樂群的表現。

第一曲「英格麗特的悲嘆」(第二幕),第一首是狂暴的快板,描述皮爾金野蠻粗魯的搶婚行為,讓新娘英格麗特因而哭泣。

葛利格音樂中傳達的挪威鄉土意境,呈現與德奧系統的管絃作品相當不同的美感。
第二曲「阿拉伯舞」(第四幕),其中充滿媚惑之感的「阿拉伯舞」,描述著故事主角皮爾金在阿拉伯沙漠裡看見少女跳舞的場面,露出追求女色的癡迷。

第三曲「皮爾金返鄉」(第五幕),闖蕩江湖數年的皮爾金,終於厭倦了冒險漂泊的生活,決定乘船回到故鄉挪威。音樂呈現一種歸鄉,浪子回頭的情懷。

第四曲「蘇維琪之歌」(第四幕),清純且癡情的蘇維琪,痴痴地等著皮爾金的歸來,她一邊紡著紗一邊在豎琴模仿織布機的樂聲中唱著:「冬天不久留,春天要離開,夏天花會枯,冬天葉要衰。任時間無情,我相信你會回來。」

1891年葛利格先完成「皮爾金第二號組曲,作品55」的鋼琴譜,1892年再完成管絃譜。葛利格音樂中傳達的挪威鄉土意境,給我們的印象,更勝於他的管絃結構,因此呈現與德奧系統的管絃作品相當不同的美感。

1891年葛利格先完成「皮爾金第二號組曲,作品55」的鋼琴譜,1892年再完成管絃譜。葛利格音樂中傳達的挪威鄉土意境,給我們的印象,更勝於他的管絃結構,因此呈現與德奧系統的管絃作品相當不同的美感。

廣告
[音樂] 宛如淡雅的水彩畫-葛利格「抒情小品」
從「抒情小品」葛利格開始以標題來表達曲子內涵,同時創造彈奏者表達詮釋的心情與思想空間。有人說葛利格這些「抒情小品」作品就像是一個色調淡雅柔和的大型水彩畫展,他自己則說,「抒情小品的清新、簡潔,是一位藝術家最美的擁有與珍藏。」《 全文

[音樂] 挪威民謠融入樂念-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
從葛利格逝世一百年的今日來看,他的這首「a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16」已經普遍被樂壇公認是他生平最偉大的一首作品,同時也是浪漫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鋼琴協奏曲之一。李斯特看過之後對於這首作品大為讚賞說,「這才是真正的北歐啊!」《 全文

[音樂] 北國的蕭邦-挪威作曲家葛利格
葛利格的音樂影響了柴可夫斯基、西貝流士、德布西等人,當然也影響了挪威自己的當代作曲家。當年他過世時,挪威為他舉行國葬,葬隊伍通過的沿途的房子都披上黑紗悼念,挪威人民懷念他,因為他使得挪威的情感與生命,存在世界上每一個有音樂的地方。《 全文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