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11/06發表,已被閱讀 33,202 次 |
分類:唱片評論 |
|
古意盎然的巴哈 巴哈:古大提琴與大鍵琴奏鳴曲
喜悅時該聽巴哈,悲傷時該聽巴哈,獨處時該聽巴哈,友朋歡聚時也該聽巴哈,關於巴哈,我找不出有什麼可以不聽它的時候。在這張Signum推出的「巴哈:古大提琴與大鍵琴奏鳴曲」專輯中,可以品嚐巴哈的喜怒哀樂,醞釀平靜生活的真滋味。
Signum版本收錄的曲目,相信許多人都擁有鋼琴版本,譬如「前奏曲與賦格」,顧爾德在Sony就有幾個版本,布蘭德爾、普萊亞也都有精彩的錄音,但鋼琴演奏的氣質,和大鍵琴就是不一樣。許多人都以為大鍵琴是鋼琴的前身,但實際上僅外觀相似,但發聲原理相當不同,鋼琴裡面的琴弦是靠琴槌「敲打」,而大鍵琴演奏時卻是靠「撥子」,比較像是撥奏樂器。也因為大鍵琴靠撥子發聲,音量遠比鋼琴小,而且彈奏時不容易表現出動態對比,相較之下,鋼琴就能演奏得很High,也可以小小聲地柔情似水,但大鍵琴就一直是那麼清脆、澄澈,沒辦法用音量顯現高低起伏,只能靠演奏速度來表達音樂的情感。巴哈寫這些鍵盤與弦樂的奏鳴曲,原本都是為大鍵琴與古樂器,聆聽Signum的古樂器版本,格外有復古之情。
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或稱奧維爾古大提琴Viol’)與大鍵琴(Harpsichord)是巴哈創作音樂時的主流樂器,它們的音量較小,動態對比也比較小,在大樂團當中很容易被埋沒,於是合理的音樂型態便是室內樂,它們在巴洛克時代曾經是最受歡迎的樂器。這些古樂器的流傳,還靠許多有心人士的奔走保存,譬如已故曹永坤先生贈送北藝大的von Nagel-Paris大鍵琴,便是當代以古法製作,不僅價值不斐,這番文化保存的勞心勞力,更是製作人Reinhard von Nagel畢生投入的志業,他手工打造了將近900部大鍵琴,每一部都像他的寶貝。
「巴哈:古大提琴與大鍵琴奏鳴曲」由Alison Crum演奏古大提琴,Laurence Cummings演奏大鍵琴,其中Alison Crum是英國三一音樂學院教師,她所寫的「Play the Viol’」則是英國音樂學院通用的教科書,算是學院派的演奏家。Alison Crum師承古大提琴家Jordi Savall,這位老師自己還有唱片公司,稱為Aliavox,國內由上揚代理,專門錄製古樂器演奏的唱片。Jordi Savall出名的原因,還因為他為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錄製電影配樂,榮獲奧斯卡獎,將古樂器推向流行風潮。如果您喜歡「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那一定不能錯過Signum版的「巴哈:古大提琴與大鍵琴奏鳴曲」。
相較於Alison Crum的顯赫師承,大鍵琴演奏家Laurence Cummings就比較沒那麼精彩,同樣出身學院派,目前擔任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古樂演奏的院長,也是倫敦韓德爾節慶管弦樂團的副總監。
兩位學院派的演奏家組合,加上古樂器平和端正的氣氛,整張專輯的聆聽可說一氣呵成,輕盈又流暢的音樂旋律,彷彿定心丸一般,把放縱的情緒收斂起來,靜靜地跟著旋律觀想自在。1999年的錄音一點也沒有老態,音符顯得神采飛揚。Signum在錄音過程相當仔細,錄音地點挑選英國Gloucestershire Toddington的聖安德魯教堂,教堂建於1869年,採歌德式建築,主禮拜堂有著高聳的屋頂,因此錄音當中有著自然的堂音,襯托大鍵琴與古大提琴演奏的鮮活感。在良好的音響系統中,可以聽見質地清晰、純粹的樂器質地,音樂動態起伏較小,但音樂的情感都藏在或快或慢的旋律,演奏者用速度娓娓道出巴哈音樂當中的結構之美。
關於巴哈,我還是要再說一次:這是任何時候都適合聆聽的音樂,多多益善。
|
|
|
|